
7月25日,由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、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、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联合主办的“中关村数字金融大讲堂(总第35期)·专题闭门研讨会”在京顺利召开。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、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秘书长刘勇主持会议,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、研究员杨涛作致辞发言。北京市科委、中关村管委会,海淀区有关部门同志出席并听取专家发言。
会议邀请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元宇宙技术研究所所长陈钟,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,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赵鹞,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锋,政策和产业研究院政策组首席李明亮,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朱太辉,蚂蚁数科区块链技术总监李廷鹏等专家出席会议、分享观点、建言献策。
与会专家介绍了稳定币的核心特征、各方认知差异及全球发展态势,并指出稳定币是结合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,实现货币代币化、承担支付职能并关联货币市场工具的“四合一”产品,当前以法币抵押型为主,全球95%以上为美元稳定币(如USDT、USDC),且其储备资产多与美债绑定。其应用场景正从加密资产结算向跨境支付、链上金融(RWA)、供应链贸易及保理等延伸,但存在反洗钱、储备金管理、用户地址合法性判定等风险,国内公链等技术基础设施仍待完善。国际层面,美国通过《天才法案》、欧盟依托相关法规构建监管框架,巴塞尔协议已明确稳定币风险权重规则;香港将于8月实施稳定币条例,国内则聚焦离岸探索,且需置于中美货币金融主权博弈的背景下考量。
与会专家认为,稳定币发展需平衡价值与安全的关系,其本质是技术与金融功能的融合,短期难对现有金融体系形成颠覆性影响。全球美元稳定币主导格局下,我国推进人民币稳定币需立足国情。其发展与货币主权、金融基础设施安全密切相关,类似“狭义银行”存在收缩效应,且需依托生态体系(如、蚂蚁的场景优势)才能发挥作用,离岸探索是当前主要路径,但需重视批发层面应用而非仅聚焦零售场景。
与会专家建议,加快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试点,依托香港对接东南亚、非洲及“一带一路”场景,联动央企海外资金调配等需求;构建“政府-企业-监管”协同生态,推动银行、科技企业参与,将稳定币与供应链金融、RWA(资产上链)结合;完善技术基建,包括自主公链研发、跨链技术及反洗钱监测系统,由搭建地址合法性判定等基础设施;借鉴国际经验,采用监管沙盒模式,重点管控法币与数字货币兑换环节,同时重视人才积累与数字资产标准体系建设,助力人民币国际化。
海淀科技金融资本控股集团、北京开科唯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、博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北京北信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、北京自然原数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。